美国国防部18小时内下达禁令第二证券,微软火速响应,千余名工程师岗位瞬间生变。2025年7月,全球科技产业链的敏感神经被瞬间拨动。根据皮尤研究中心与Gartner最新联合发布的报告,2024年美国约有12%的云计算工程师为亚裔背景,其中中国籍工程师占比高达2.8%。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算,近年来中美技术合作直接带动了约260亿美元的云服务相关产值。现在,这一切或将戛然而止。
谁在点燃新一轮“安全危机”?
7月18日深夜,五角大楼社交账号忽然发布声明,宣布立即启动对所有国防部云服务项目的为期两周的安全审查,并明令禁止中国工程师参与任何与军方相关的技术环节。数小时后,微软、亚马逊等云服务巨头迅速跟进,表态严格执行国防部禁令,暂停涉及中国工程师的技术支持。
这一决定并非空穴来风。过去数月,美国有关“中国工程师潜在安全风险”的舆论在国会山迅速发酵。美国阿肯色州参议员汤姆·科顿公开致信国防部,要求披露所有中国籍员工名单,并质疑相关“数字护卫”程序是否足以防止敏感数据外泄。美国媒体调查披露,仅微软一家公司,自2023年至今就有超过400名中国工程师参与军方云基础设施维护及升级项目。尽管所有涉军项目均设有美国本土安全许可的“中转员”隔离流程,但在部分鹰派政客眼中,这依然构成“不可控风险”。
数据显示,2024年因“安全考量”被美国科技企业解约的中国籍工程师人数同比上升38%。而同期,美国对华科技出口审批通过率已降至历史新低。五角大楼的最新禁令,既是对国内政治氛围的回应,也是对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直接干预。
“阅兵”未至,技术铁幕已落
近期,关于特朗普是否受邀参加北京九三阅兵的传闻在西方媒体热炒。英国《泰晤士报》以醒目的标题暗示“中方希望特朗普与普京同框”,日本共同社更是援引“消息人士”称邀请已发出。尽管特朗普本人尚未公开表态,但美国国会和军方的警觉已然进入“战备状态”。
此次禁令的时机耐人寻味。多位华盛顿智库专家指出,美方决策层对于中美高层直接接触抱有深刻戒心,尤其担忧技术领域的“灰色渗透”。美方通过行政命令,强行切断中方技术人员与国防项目的链路,既是对外表态,也是对内安抚。
值得注意的是,微软、谷歌、甲骨文等科技巨头在国防云项目中长年采用多国籍团队协作。技术人才多元化本是美国创新生态的根基,如今却在“国家安全”名义下被快速收缩。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委员会(ITIC)近日警告,此举或将导致云服务项目进度延误、合规成本激增,甚至引发人才流失。
技术铁幕下的“安全”与“焦虑”第二证券
美国对中国技术人员的警惕并非新鲜事。自2020年以来,针对中国科技企业与工程师的限制措施不断加码。华为、中兴等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,TikTok在美业务屡遭审查。拜登政府延续并加严了对中国高科技人才的签证审核,2024年中国STEM类博士赴美签证通过率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,仅为38%。
与此同时,美国企业也在承受双重压力。一方面,工程师多元化对于技术创新和全球市场拓展不可或缺。另一方面,政府的“安全红线”不断刷新企业合规底线。微软高管匿名表示,仅云基础设施一项,相关安全审查与合规支出已较2019年上涨近两倍。亚马逊AWS则在内部备忘录中警告,技术人才供应链受限将影响美军数字化转型进度。
中国外交部则多次公开表态,坚决反对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、恶意打压中国科技人才与企业。外交部发言人7月19日指出,网络安全问题不应成为政治工具,中方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攻击和间谍活动。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则加快海外市场多元化布局,部分高端工程师已转向新加坡、欧洲等地发展。
政治操作与技术冷战
美国国内对于“中国工程师安全风险”的炒作,实则折射出中美技术博弈的多层复杂性。皮尤研究中心2025年发布的民调显示,63%的美国受访者认为“技术安全”应高于“经济利益”。国会山鹰派力量推波助澜,要求“数字护卫”制度全面升级、所有涉军代码必须由美籍人员主导。
但现实操作中,技术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趋势。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分析称,2025年全球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研发团队中,亚裔工程师占比最高,排在其后的是印度籍和欧洲籍技术人员。强行切断中国工程师参与,短期内或许能迎合部分选民情绪,长期则可能削弱美国科技行业的创新活力和项目交付效率。
法律专家指出,五角大楼的行政命令虽然具有即时执行力,但在执行细节上存在诸多灰色地带。比如,如何界定“关键项目”与“非关键项目”?如何判定工程师背景?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,2025年美国科技行业工程师缺口已超12万人,若进一步收紧人才政策,或将加剧“用工荒”局面。
中美科技赛道上的新变量
随着五角大楼禁令生效,中美在云服务、人工智能、安全硬件等领域的“脱钩”趋势更加明显。2025年上半年,全球专利数据库显示,美国与中国的技术交叉专利数量同比下降17%。曾经互补的创新网络,如今正向两极分化。
中国方面,国内科技企业正加速自主研发与国产替代。上海、深圳等地的本土云服务商市场份额显著提升。多家中国AI芯片企业宣布将自研操作系统和安全中间件,力求在国际风口下保持技术独立。另一方面,部分中国工程师已向欧洲、东南亚等市场转移,带动当地科技产业升级。
美国则面临“安全”与“创新”之间的艰难平衡。Gartner报告指出,过度安全审查与行政干预,虽短时提升“可控性”,但长期可能导致创新动力减弱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呼吁,应以“风险可控、开放包容”为原则,维护科技人才自由流动。
铁幕落下,路在何方?
2025年7月,一纸禁令拉开了中美技术赛道新一轮博弈的序幕。五角大楼的决定,既是对内政治诉求的回应,也是对外战略防范的延续。微软、亚马逊等巨头的迅速表态彰显了美国科技行业的现实困境:一边是全球化红利,一边是安全高墙。
中美科技脱钩的趋势已不可逆转,但全球创新体系的未来走向,仍取决于各方能否在安全与开放、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。在技术与制度的双重夹击下,全球工程师的流动与创新已进入复杂且敏感的新阶段。
参考资料:美防长焦虑:中方人员不再参与任何项目
2025-07-19 10:06·观察者网
第二证券
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